台灣彩券歷經數百年的發展,由最早的清代賭風盛行,到現今的運彩和刮刮樂,這種購買希望同時又能參與公益的風潮仍然廣泛存在。雖然現代社會的年味不如以往,但在過年期間,有一項活動仍然保持著熱度。據鉅亨網台灣彩券發展史報導,2023年台灣彩券的銷售金額達到1,426億元,年增7.2%,創下公益彩券發行歷史上的最高銷售額。
回顧台灣彩券發展史,從清朝時期的賭風盛行,到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出官方彩票,再到如今的多元彩種,這樣的商品一直以來都是向人們提供希望的途徑。在清朝到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賭性就表現得淋漓盡致。清領時期,台灣存在著兩大陋習,一是吸食鴉片,另一個則是賭博風氣盛行。當時的賭博遊戲稱為花會,莊家手握36張牌,賭客則猜測其中一張,猜對即可贏取獎金。這種賭博風氣在當時社會動盪、生活困苦的情況下蔓延開來。
從愛國獎券到現代的台灣彩券,這一漫長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人們對於靠運氣獲得財富的持續熱愛。在迎接龍年之際,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帶有公益成分的商品,結合希望與夢想,成為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日本總督府為了改變當地的不良習慣,包括纏足、辮髮、鴉片等,也針對賭博風氣進行整治。1897年起,總督府開始打擊當地的賭博活動,其中花會成為重點清理對象。然而,由於政策難以完全遏止賭博,一些賭徒轉向在台灣以外地區購買彩票,給當地政府帶來困擾。
特別是在日本接管清朝統治的台灣初期,基礎建設尚未完善,財政狀況困難,加上居民沉迷賭博,生產力低下,形成一個負面循環。更令人擔憂的是,居民將資金用於海外購買彩券,導致資金外流,加劇了日本國庫的財政困境。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即由政府來擔任賭博的莊家。這樣一來,政府可以監控賭博活動,同時透過購彩券的錢收取額外稅收,以解決台灣經費不足的問題。
後藤新平派遣宮尾舜治考察海外彩券的發展情況後,於1901年制定了《台灣富籤規則》草案,並於1906年正式通過。同年九月,成立了彩票局,由宮尾舜治出任局長。隨後在10月18日開賣彩票,銷售量逐期增加,甚至在日本本土引起了關注,許多日本商人紛紛探詢如何購買台灣發行的彩券。由於銷售超出預期,台灣總督府計劃擴大銷售通路,將彩券銷售至清朝、印度等其他國家。
台灣彩票歷經多重階段,曾經讓台灣總督府的財庫大為補充,卻也引起了日本中央的關注。隨著越來越多日本居民透過各層關係購買台灣彩券,包括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和財閥,日本中央政府最終下令停止台灣總督府的彩票發行業務。這是因為相關的熱潮已經導致社會風氣的腐敗,人們普遍陷入賭博的惡習。1907年3月,台灣彩票正式被廢止,雖然只持續了五期,但彩券創造的盈餘卻為彩票局廳舍的興建和台北病院的擴建提供了資金。諷刺的是,彩票局廳舍竣工後,彩券即被停止,館舍改為圖書館使用,並在後來的台北大空襲中被毀。
在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面臨著戰後重建和財政壓力。為籌措資金,財政廳長任顯群提出了發行《愛國獎券》的計劃,於1950年4月11日正式實施。透過廣告台詞如「發財不忘愛國,愛國也能發財」,政府大力推廣愛國獎券,使其成為熱門商品。政府甚至調整開獎頻率,從每月一次增加到每月三次。愛國獎券在台灣發行了長達37年,直至1987年12月才結束。總銷售額超過新台幣689億元,平均每年帶來約18億元的收益。然而,愛國獎券最終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是,1985年左右,台灣中部地區崛起了一種名為《大家樂》的地下賭博遊戲,導致賭博風氣升高。儘管政府在隔年減少了愛國獎券的開獎次數,但無法阻止民眾對大家樂的依賴。最終,1987年,愛國獎券在台灣省主席邱創煥的宣布下結束了它的歷史。
1995年,台灣立法院通過了「公益彩券發行條例」,隨後於1999年12月推出了第一期的公益彩券。條例規定,公益彩券的發行由主管機關指定銀行負責,最初由台灣銀行承辦。當時,彩券尚未進行電子化,直到2002年,推出了電子化版本的彩券,並由台北銀行(現已被富邦銀行併購)接手承辦。公益彩券包括樂透彩、3星彩、4星彩、大樂透等遊戲,中國信託銀行在第三屆開始接手發行業務,至今已連續辦理了16年,成為公益彩券的長期合作夥伴。
公益彩券的經營理念主要著重於提供弱勢族群就業機會和提升社會福利。為實現這一目標,經銷商的選擇以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和低收入單親家庭為優先考慮。每屆公益彩券結束前,都會進行新一輪的遴選,以確保符合公益理念的合作夥伴。
截至2023年,是第四屆公益彩券的最後一年。根據報導,這屆共有七萬多家報名參與遴選,創下歷屆以來的新高。最終,僅有五千五百家正式入選,另外有相同數量的備取名單,中籤率僅為7%。這段歷史彰顯了數百年來人們對於透過運氣致富的渴望,而公益彩券不僅滿足了購買者的期望,同時也為社會福利事業帶來實質的支持。這樣的風氣,相信會持續延續下去。